当前位置: 顶点小说> 科幻小说>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超,元朝水平(2/3)

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超,元朝水平(2/3)

    “哦,改良各种纺织机械是吧。”王大喇嘛倒是不意外他又想这些:“这样应该也可行。”



    “棉花我们也有。”经常巡查的利奥神父,想了想,说道:“欧洲这边,种棉花的确实不多,但恰好,仅有的大面积种棉区就在希腊。所以二位不熟悉也正常。”



    “小亚那边也有种植。”郭康说:“另外,埃及和叙利亚,也是重要的产地。我们从那边运过来,也不算麻烦。”



    “嗯。”王大喇嘛点点头,用笔记了下:“这个就可以算解决了……那机器的成本呢?”



    “不会太高的,单人使用的,完全可以控制在普通家庭能够买得起的水平。”郭康说:“至于大型的,要看地址了。”



    “你都能设计出来吧?”王大喇嘛问。



    “这不用我设计,现在明朝和爪哇就有。”郭康告诉他:“当然,如果从那里得不到,我自己试一下也行。这应该没什么太难的地方。”



    虽然后世有人十分推崇纺纱机,把它作为工业革命的开始,但这东西和工业化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谁也不知道。



    着名的“珍妮机”诞生于清朝中期,但它只有8个纱锭,而这种机器甚至不需要郭康刻意重新设计。实际上,如果懂行的同时代清朝人看到这东西,只会感慨“我超,元!”——因为这就是个元朝水平的机器。



    在几百年前的元朝,就有一次3个纱锭的水力纺纱机了。制约纱锭数目的其实也不是机器设计和制造水平,单纯就是水力设施常年受到取水、灌溉等因素限制,导致做不大而已。



    至于织布机,技术含量就高一些。郭康打算询问下,能不能直接找到明朝的机器然后照着改。这种棉布织机相对还好,不像丝绸提花之类的技术那样是暴利,所以买来应该不算难。



    “棉布还有个好处,就是织造的工艺要求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太低。”郭康继续说道:“它不像丝绸那样,对于专业性有特别高的要求,导致大家不好学;但也确实有技术含量,因此具有一定的利润,可以实现较好的收入。总之,是个恰到好处的行业。”



    “如果发展完善,原料供应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