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俩儿(3/4)
集贤坊只隔看一条建国门内大街。他其实不太喜欢这座新府邸,因为不方便看望父母。但他十三岁了,为了避免群臣非议(开大车),不太适合继续住在宫禁之中了,只能搬出来。今天这帮人由内史郭荣领衔,主要官员还有另外二人,即大农徐澄之、中尉司马魏鸿徐澄之开过年后很可能升任内史,盖因郭荣年纪大了,最近两年已经三次上疏,乞请归家。老人嘛,分外受不得凉城的苦寒,觉得再干下去要没命了。天子终于同意了,但内史人选还没定。但不管怎样,今日是郭荣最后一次以凉城内史身份述职了。「殿下,还是从农事先谈起吧。」郭荣说道:「今岁凉城大旱,野草自焚———」元真听了便眼皮子一跳。这是什么封地啊?他离开草原的时候还小,很多事情慢慢遗忘了。后来随着父亲北上过几次,但印象不是很深刻。说白了,他就是个长在汉地的草原人,对北边只有粗浅的印象,仅限于他有多大地盘、多少户口、多少兵马而已,至于封地上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怎么生活的,却不甚了了了。「郭公,朝廷可有赈济?」他连忙问道。郭荣被打断了也不生气,只看向跟着过来的那些人,道:「你等各自与殿下分说。」「有赈济。」「不是很够,勉强糊口。」「还好,出征得了一些赏赐,去雁门关换粮了。」「初秋发了一些粮米,秋后又给了些缴获的牲畜。」众人一一说道。元真松了口气,复问道:「旱灾真的很严重?」「雨太少了。」有人叹道:「仲夏时分,我见天空电闪雷鸣,以为要下大雨呢,结果就落了几滴,连尘土和草根都没润湿。」「天天求雨,求到最后,柳都枯了,只能砍了拿来支帐篷。」「不下雨,天还热,吸血的虫子却一个没被热死。」「河水都断流了,菜睦、农田没得灌溉,牛马渴死,人也受不了。」元真听完心拔凉拔凉的。草原有时候看起来很好,可一次灾害就让人元气大伤。以往还可以逐水草而居,去没那么干旱的地方苟延残喘,而今划分了地界,却不能随意游荡了。还好有朝廷赈济,不然真的难过。待众人说完,郭荣朝他们点了点头。草原上有人传说这是「腾格里」降下的天罚,因为他们背弃了拓跋家。信的人其实不少,只不过于天子威名,都只是涌动的暗流罢了,真正跳出来造反的就那几个部落,而今要么被剿灭了,要么远遁他乡。朝廷及时赈灾,化被动为主动,然后征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