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紫宸殿议事(上)(2/3)
文”、“不通礼数”、“有辱朝纲”。
奏对之间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但挑的都是些鸡毛蒜皮、不痛不痒的小毛病。
无非是某地税赋统计的格式有误,或是某位将领在宫门前的仪仗多走了半步。
对此,拓拔宏起初并未在意,因为在某位前皇帝的教导之下,他也知权力需要制衡,只要不触及军国大事的底线,这种程度的斗气,甚至能防止某一方势力坐大。
明明才登基,拓拔宏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牧羊人,冷眼旁观着羊群里的角力。
只要不炸群,些许摩擦无伤大雅。
然而,变化在细微处悄然滋生。
一直隐于幕后,凭借对前朝政务的深刻理解和自身能力,暗中协助拓拔宏梳理朝政平衡各方的夏承稷率先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他敏锐地察觉到,几名身处不那么紧要职务,例如礼部某个清闲的祠祭司郎中、工部某个负责档案管理的主事的官员,其行事方式、言语风格,甚至是一些细微的习惯性动作,都发生了极其微妙却又突兀的变化。
这些官员其实都是夏承稷让巡检司经过暗中观察,然后精心筛选后留下的,他了解他们如同了解自己的掌纹。
谁性格迂腐但做事一丝不苟,谁胆小怕事却口风极紧,谁能力平平但胜在忠诚可靠,他们的底色,夏承稷一清二楚。
可如今,那位素来谨小慎微、写个文书都要反复斟酌三天的祠祭司郎中,竟然在一次关于祭祀流程的讨论中,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地驳斥了一位漠北系官员的粗疏提议,言辞犀利,一反常态的自信。
那位只懂按部就班管理档案的主事,竟主动对一份陈年河道图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修改建议,思路之开阔,判若两人。
这些变化单看似乎都是“积极”的,是“上进”的表现,但落在夏承稷眼中,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太快了,太“完美”了,完美得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修剪”过,强行拔高到了与其过往能力、心性完全不符的高度。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