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顶点小说> 历史军事>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32章 还~行吧(1/5)

第432章 还~行吧(1/5)

    刘荣原本的计划,是逐个接见这将近三十位即将登上科举‘甲榜’的杰出才俊,并一一奏对、策问,以考验其成色。——就算不需要考研,刘荣也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奖励这些杰出者。因为君前奏对,本身也是一种荣耀,而且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但不知是公孙弘的策问太过‘耀眼’,还是本次科举的头部杰出者成色一般;又或者,是刘荣对这些历史名人本身就有很高期望之类?后续的奏对、策问环节,刘荣基本就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了。——郑当时,刘荣的老熟人,曾经是个满脑子江湖义气的愣头青。在太子宫的激烈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后,如今的郑当时,又明显多了一丝刻意隐藏、掩饰江湖气的别扭。刘荣有点小失望。——倪宽,当代《尚书》传人,大儒欧阳和伯的关门弟子,算是故御史大夫晁错的半个师侄。论对《尚书》的参悟、心得,倪匡没说的,说是天纵奇才也不为过。但毕竟还年轻;而且家庭出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倪宽的眼界。这就难免让刘荣生出一种‘还没雕琢好的璞玉’的既视感。不过这也怪不得倪宽。和历史上的‘猪倌丞相’公孙弘一样——儒生倪宽,也同样是穷苦出身。幼年时,倪宽家贫,读不起书,便在千乘郡唯一一处学宫的伙房帮厨,以谋求学习的机会。为了生计,倪宽还经常会到富人家中做短工。为富人做工种田时,倪宽就会把手里仅有的几卷经、书残卷,挂在肩上那杆比自己还长的锄头尾部。别人干活时,倪宽也不偷懒,等别人休息了,倪宽就挤出休息时间来看书。那,也是倪宽第一次闻名于郡国。——带经而锄的故事,至今都还在关东大部分地区传颂,作为师长训诫子侄‘努力学习’的正面素材。带经而锄,就是如今汉室版本的凿壁偷光。因这四字而‘成名’后,倪宽也得到了济南伏生唯一‘真传’弟子:欧阳和伯的欣赏,随机将其收入门下。这一学,就是从十几年前,一直到今天。可以说倪宽从出生至今,完整的人生阅历就是:在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幼年脱离家庭去学宫伙房帮厨,并在外出打工时‘带经而锄’,从而顺利拜入欧阳和伯门下,以治《尚书》。只是这《尚书》,倪宽一治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的青少年时期,倪宽一直都在欧阳和伯身边专心治学,心无旁骛;既没有体会到人间险恶,也没有亲身经历人情冷暖。这就好比一个从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