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三互法的弊端(2/3)
想到竟是有十年之久。”刘璋感觉有些头疼,虽然郡守不能任事或者空缺的情况下,由郡丞掌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这种情况很是不正常,一个郡,十年没有郡守,这也太过于荒唐了。他拍了拍脑袋,有些无奈的说出了三个字:“三互法。”“孝桓皇帝设立三互法的初衷是好的,避免了官员结党营私,但是三互法过于死板,执行的效果不太好。”“像你的父亲,其实完全可以任命为永昌郡守,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担着郡丞的职务,去执掌永昌郡的郡务。”“虽然郡丞主持郡务,在没有郡守的时候可以权济一时,只是执掌十年之久,有些荒谬了。”对于刘璋关于三互法的评价,以及刘璋扯到孝桓皇帝的话,吕凯只有唯唯诺诺,不敢发出一句评语作为回应。但听到刘璋有任命自家父亲担任永昌郡太守的想法,吕凯的眼前不由一亮,看向刘璋的眼神不由的热切了起来。他父亲吕昌作为郡丞,主持永昌郡的事务,虽然权利大小和郡守已经一般无二了,但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在郡里权利再大的郡丞,都比不上一句府君来的贴切。吕凯回应了刘璋的话,他没有表现的太过热情,以免刘璋认为他吕氏贪图永昌郡郡守的职位。他不着痕迹的附和着刘璋的话,并说出了他的考虑:“明公所言甚是,只是三互法代表着朝廷的规矩和权威,轻易更改不得,惹他人闲话是轻,若是朝廷问责起来,恐怕不好回应。”“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刘璋轻轻的摇了摇头,对吕凯的考虑不以为意。他对三互法有些想法。三互法作为一套在地方官吏任免上的回避制度,避免地方官吏利用自身在地方的影响力,与地方的世家大户互相勾结,扰乱地方的政治清明,在避免地方上形成利益团体,或多或少有些效果。例如东汉末年的群雄基本没有在自己的家乡起家。豫州沛国人曹操起兵和初期活动的地方是兖州;豫州汝南人袁绍去了河北;豫州汝南人袁术去了南阳郡,后面去了扬州。因为他们知道要割据一方以争天下的前提是要得到朝廷的认可,成为州郡的长官,这就不得不遵守三互法。不过三互法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三互法的回避制度过于复杂。严禁婚姻之家及两州之人交互为官,如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对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这套回避制度过于复杂,导致选用官吏极为艰难,就比如东汉后期幽、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