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被薅了?(3/5)
中国人、外国侨民和无国籍人,收到由外国和港澳等地区汇入的外汇,必须结售给中国银行。
也就是说江弦这两万的美元,一美分的外汇都留不下。
当然了,国家也知道这会打击华侨带回外汇的积极性,所以会按照官方汇率牌价,配给侨汇券来进行补偿。
侨汇券算是外汇券的前身,它起源于计划经济刚开始的时期。
那时候国家严格管制外汇,美钞、英镑、港币.邮到国内,等同于废纸一张。
海外华侨邮寄外币回来没有用处,只好将饼干、罐头、黄油等各种实物寄往国内。但对于国家来说,这些实物的意义不大,而且国家也需要大量外币进行国际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华侨事务委员会决定发行侨汇券。
有了侨汇券,就能到华侨商店购买生活必需品,或是紧俏的高档商品。
这方面和外汇券相似,不过侨汇券又有不同。
外汇券类似货币,侨汇券则是需要与人民币现金共同使用的票证,是一种物资供应凭证。
它是一张大大的票证集合,各省不一,上面附有粮票、布票、棉票、付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票证,有些省的侨汇券还印有肥皂票、煤票、油票这些个稀有票证。
除去购货券,其他东西用什么票,就剪下来那一块儿,再付钱,一次性就得用完,可以少买,不能多买。
这会儿京城的侨汇券,由京城商业局印刷,一共有付食品购买券、购物券、粮票、油票四种票证。
工作人员给江弦清点了一下,他这两万多美元,能配给3吨多的粮票,一千五百多钱油,还有六千多张购货券,三千多张付食券。
“同志,侨汇券是有期限的吧?”江弦确认道。
“当然是有的。”
银行干部和江弦解释:“一般的使用期限是一年或者两年。”
“一年或者两年?你们给我这么多的粮票、油票,我一年、两年哪能用得完,这我得怎么吃啊?”江弦皱眉道。
一个水稻产区每个劳动力的年配给是600斤粮票。
以这个标准,他一个人敞开了吃,这么多粮票都够他吃十年的,更何况他每个月本就有粮票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