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还好不是《白鹿原》(5/6)
雷同于阅读茅公的《子夜》。
“先吃饭,先吃饭。”
两个男人一块儿在江弦家里简单吃上了晚饭。
京城的春天,正是吃香椿的好时候,江弦拿来简单拌了个豆腐,已经吃了好几顿还没吃掉。
也不怕坏,毕竟他们家有冰箱这种东西,可以保鲜。
徐中玉吃的心不在焉,一个劲儿的和江弦聊着他这篇的内容。
等吃饱饭,他从兜里掏出几张粮票给他,“江弦,这段时间在你家吃了好几顿饭,这粮票你收着。”
“徐老师,你这是干嘛。”
江弦推辞起来,“加一副筷子的事儿,用不着。”
“拿着吧。”
徐中玉坚持说,“说不定哪天我还要再过来,再看看你这份稿子。”
“.”
听徐中玉说这样的话,江弦赶紧把粮票揣进了兜里,心里琢磨,后面几天的饭是不是等徐中玉来过了再做。
“这篇你打算写多长?”徐中玉问。
“在我的构想里,至少是个中篇。”
听到江弦的话,徐中玉叹了口气,“我过几天就要回上海了,应该看不到你这篇完稿了。”
说着,他话锋一转。
“不过我有预感,你这篇如果发出,一定又是一部轰动整个文学界的巨作。”
徐中玉从事文学工作这么多年,专业素养丝毫不亚于一名文学期刊的老编辑,在以往面对作者的时候,他很少会把话说的这么满,对一部作品极尽赞美,更何况江弦这篇才刚有了个开头而已,凤头猪肚豹尾,江弦这篇充其量只有个凤头。
但对于徐中玉来说,一方面《外婆桥》中江弦所展露的文笔让他对江弦完全的信任,另一方面,他难以抑制自己对这个开头的欣赏和推崇。
对于“寻根文学”这个题材,江弦就像是高超的医生一样,手术刀把握的相当精准。
这篇的开头,写的如《百年孤独》一样,实现了幻想和现实的结合,不过江弦在继承马尔克斯思想的同时,又进行了自己的创造。
接下来几天,江弦继续抄写脑海中那部“寻根文学”代表作,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巨著。
其实符合江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