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六路伐吴(2/4)
目光此时也都是放在裴潜身上的。朝廷看似一体,却也不是一体,有人激进,有人保守,有人欲要疆场建功,有人只求安稳守住权位。对于战事,战端一开,牵扯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军事本是政治,而政治即是人事。若要伐吴,各处主帅该如何选?将领们用谁?谁打顺风仗、又是谁去啃硬骨头?后勤调派由谁统管?谁来谋划谁负责监军?每人都有上司部属,也都有好友同乡,牵一发而动全身,大略如此。而若无意外,今日书房中这二十一名大臣,就将是整个伐吴过程中的实际负责人。谁做得多,谁做得少,各个职位,显然都是要争一争的。汉高帝、汉光武时的例子明摆着写在书中,就算误了灭秦和攻略天下的战事,也不能误了参与垓下之战的时机,从大魏的视角来说,孙权为害国家三十年,若是哪个小将能分了他一条腿,说不定也能造出一个世家来的。中枢欲要规划一盘大棋,就要先将这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关系先捋顺,先定军事大略、再定人事,而后再去定那些具体而复杂的实际操作。总而言之,伐吴是国战,全局操控必须要从上而下的进行顶层设计,否则就是必败的盲动之举。虽说自太和元年起,朝廷在雍凉、荆州、扬州、辽东、并州每个方向都曾用兵,且尽皆达到目的,满朝文武上下都处于一种信心满溢的状态。但孙权的十八万兵毕竟不是假的,赤壁也好、曹操四越巢湖、曹丕三征吴国,尽皆被孙权挡了回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征吴一事,谁也无法不认真对待。千里大江就在南边横亘东西,纵有武骑千群、带甲数十万,也要先过了江再说!司马懿望着正在介绍着决策过程的裴潜,心中不由得一时感慨。这天下的核心,果然还是皇帝本人!皇帝是个知政事、懂军务、又能领兵的,英明智谋与曹操、曹丕一脉相传。只要皇帝本人愿意,他与谁一起决策都行!在扬州可以与蒋济商量,在荆州可以同满宠共议,随时随地身边还跟着四个侍中,就连今日这般大事,也是由侍中来说!如此映衬之下,反倒是显得内阁有些多余了。裴潜大致介绍了一番皇帝这几个月的决策过程后,继续板着一张面孔说道:“在明年年底、也就是太和八年十二月之前,中枢、各军以及各州郡都要完成预定的安排。这个时间是举国上下都必须遵守的时间,若哪里出了差错,朝廷必然严惩不贷,今日共议的诸位,包括我裴潜在内,也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