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不负班超之志(1/8)
却说李翊收复辽西,意欲继续进兵征讨公孙度,将辽东郡给一并收复了。然大军已经远去多时,补给线也越拉越长。赶巧曹操此时加强了对凉州的控制,刘备目光更加关注于曹操身上。而对远在天边,苦寒不毛之地的辽东不甚感冒。尤其深入辽东,会耗费大量银钱。为此,李翊也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只带一到两万人,前线军士越少,自然耗费的钱粮也就越少。但公孙度作为东北王在辽东深耕多年,本土作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万一李翊有失,将对刘营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刘备现在也是两难。本来远征乌桓,刘备就是比较反对的。虽然最后取得了大胜,但也耗费了大量的粮秣。最后所得的收益,微乎其微。即便招降了二十万人的胡汉辽民,但两三年内也难以从他们身上取得正向收益。至于继续深入,远征辽东,刘备的态度就更加迟疑不定了。这样一笔巨大的花费,只为了得到一片尚未开化的辽东,的确让人望而却步。李翊之后,刘备多与诸葛亮交心。目今踌躇不决,刘备乃向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苦衷。“……子玉执意要征辽东,但其远在千里之外,乃不毛苦寒之地。”“其资耗所费甚巨,备以为辽东事务,只宜怀柔,不宜强取。”“未知孔明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古代的运输效率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像秦始皇有一次从琅琊运粮,运到北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两地直线距离约一千多公里。运粮队期间不仅要翻过太行山或秦岭,经黄土高原进入内蒙古高原。连黄河都要渡过两次。这期间的损耗率是多少呢?答案是运三十钟粮食,到目的地只剩下一石。三十钟粮食大概等于一百九十二石粮食,也就是说其损耗率高达99.5%!当然了,这段记载来源于《史记》。是主父偃劝汉武帝不要远征匈奴,肯定要强调事情不利的一面。虽然其中可能有水分,但主父偃肯定也不敢夸大。要不然以汉武帝的脾气,分分钟宰了他。同时,损耗之所以如此大,还是因为补给线拉的太长,加之地形不利导致效率低下。辽东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就算用上李翊的木牛流马,但刘备认为从徐州往辽东运粮的损耗率至少也在85%左右。试想,即便刘备拿出一百万斛粮食来,等运到辽东时也就只剩下十五万斛粮了。其损耗之巨,可见一斑。诸葛亮一挥羽扇,为刘备出主意道:“向者,李郯侯在徐州大设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