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顶点小说> 历史军事> 汉官> 第34章:你方唱罢我登场【4K】(2/5)

第34章:你方唱罢我登场【4K】(2/5)

钱办事儿,而是国情便是如此。自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私学便发展的如火如荼了,至如今早就颇为完善。比如当下私学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已经有一统教学体系。其中“书馆”就是两汉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教师称“书师”,主要对学生进行识字和写字的训练,主要负责开蒙。这种书馆一般规模不大,大多都是书师以自己的居所坐馆设教,附近乡里学童会就近入馆就学,学生人数不等,少则几人,多至百人或数百人。汉章帝时,提出“无神论”并且著有《论衡》王充八岁求学于会稽书馆时,书馆便有小童百人以上,可见私学之盛。不过家资富裕的豪门富户一般都会聘请书师来家施教,这种便为“家馆”。在这方面,连皇帝子女都是通过“家馆”接受启蒙教育的。但无论哪种书馆,书师对学生进行的都是识文断字的基本训练。等到接受完开蒙教育之后,学童进入“乡塾”学习儒家经典。“乡塾”的老师一般称“塾师”或“孝经师”。因为他们主要教授的就是《孝经》和《论语》等儒家经典。这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对经书“粗知文义”,算是塑造学生的三观。可以说绝大部分识文断字汉朝百姓,最多也就接受到这种层次的教育为止了。只有少部分家资富裕、或者天赋过人的少年,才会继续求学。比如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邓禹“年十三,能诵诗”,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所以在当下这个世道,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不是有钱、就是有才。因此之故,大汉朝的高等教育就比较高端了。讲学大儒一般都会在家乡或富庶郡县设立“精庐”或“精舍”,通过讲学吸收了大批生徒前来听课,而后择优录入门下。至于不优秀的学子也没有关系,只要家资富裕也能降低标准。所以大儒讲学之精舍常常能筹集大量资财,供应学子食宿。比如卢植当年在洛阳城外的缑氏山设立“精舍”就是这种情况。公孙瓒、刘备、刘德然等人就是交了“择校费”,才能成为卢植的记名弟子。不过家境贫寒却天赋聪颖的学子就不用了。他们求学不仅不需要交学费,只需要提两条咸肉就能拜师,而且还能免食宿。在这种情况下,官学能干得过私学才是见鬼了。官学这边连郡学、县校都不能全面推广,私学就已经有“书馆”“乡塾”“精庐”这种成体系的教育模式了。长此以往,也就难怪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