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斗争无处不在【1/2】(2/3)
太守,后来高洪后裔便定居于此。洪四世孙高褒,亦曾为太子太傅。高褒之孙高承,也曾担任国子祭酒、东莞太守。高承之子高延,思帝时曾为汉中太守。及至高纳这一代,若不是天下大乱,估计也少不了一个太守之位。对于渤海高氏这种家族来说,已经与后世的郡望没什么区别了。渤海封氏虽然略逊一筹,但封仁祖父亦曾为侍中、凉州刺史。对于这些地方望族,最好的处理办法其实就是兼容并蓄。在这方面,魏哲倒是没有什么精神洁癖。因为他知道如今天下间的士族可不是东林党那种具体的官僚集团。他们既没有具体的人格意志,也没有所谓的联盟形式。甚至士族彼此之间的斗争,往往也是你死我活。就比如河北士族早就看颍川士族不顺眼了,恨不得将其抄家灭族。幽州士族也没少受冀州士族白眼,彼此间的关系从来就谈不上和睦。故此对于魏哲来说,冀州士族不仅有用,而且作用很大。《毛氏屠龙术》有言:拉一批,打一批!对此,魏哲深以为然!……不过话又说回来,分化拉拢看起来是一个词,可实际上却是两个词。只分化不拉拢,那是疯子;只拉拢不分化,则是傻瓜。魏哲既不想当疯子,也不认为自己是傻瓜。于是次日在幕府会议上,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堂下文武都不由一惊。堂下的沮授忍不住道:“明公如此大刀阔斧……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对于他们的反应魏哲也没有意外,此刻见沮授率先开口,魏哲便抚须而笑道:“非也,此时方才是最合适的时机。”说罢魏哲便命左右将河间、渤海两郡的户口籍簿呈上。只见魏哲连户口籍簿都没有打开便如数家珍道:“渤海郡,计有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户,人丁一百一十万六千五百口;河间国,计有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户,人丁六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一口。”“啧啧~两郡总计不过十九县,却有足足173万人”魏哲忍不住由衷的感慨道:“早知冀州人烟稠密,今日方知所言非虚也!”以前魏哲还觉得袁绍这个婢生子挺不容易的,同样是袁氏子弟,但袁术却能靠家族直接占据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而袁绍却只可怜巴巴的捞了一个渤海郡。然而在看完种扈送来的资料后,魏哲才发现他终究是错付了。原来冀州九郡之中,若论户口稠密实际上以渤海郡为最。即便是州治所在的魏郡,当下也不过才七十万人左右,远不如渤海郡。并且位居东海之滨的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