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钓鱼佬的愤怒(2/3)
事越发暴戾。看着手中的奏报,魏哲想了想忽然开口道:“天子既已加元服,那便遣使入朝奉贡罢,行人司可见机行事。”说到这里魏哲补充道:“听说关中饥荒,财货就免了,多送些粮食吧。”小皇帝终究是先帝的儿子,魏哲也不忍心看着他饿肚子。不过魏哲估计这些贡品小皇帝也就能喝点汤,大头应该还是在李榷郭汜手中。但没有关系,心意尽到了就行。姬发召集八百诸侯会盟津,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依旧臣服殷商。相比之下,他现在这点实力也不算什么。大汉十三州,魏军占据的连三分之一的份额都没有呢,用不着着急。至少此刻,魏哲更加关心冀州的变局。话说收复上党之后,魏哲便趁机重新梳理了一遍冀州兵马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听起来好像都不是什么好词,但这种事情也要看是谁在做。如果是人臣所为,那自然是居心不良;但对于魏哲这样的一方诸侯来说,这反而是一项基本素养了。大量的原有郡兵以及其家属,被魏哲迁徙到青州屯田。取而代之的则是刚刚上党之战中被魏哲提拔的寒门军吏猛卒。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魏哲这样的操作,冀州士族虽然大皱眉头可也并不意外。毕竟他们心中清楚,想要掌控冀州魏哲的做法无疑是最有效的。袁绍当初也就是没有这种条件和能力,否则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梳理一遍。然而很快冀州各家士族就开始后悔了。因为魏哲这个丧良心的竟然敢清田——当年连光武帝都不敢在冀州清田,他竟敢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这话倒不是魏哲污蔑他们,而是冀州士族实实在在喊出来的口号。嚣张跋扈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这种心态了。数百年的高人一等,让这些冀州士族真的将自家当做人上之人。如果任由这种思潮发展下去,估计就是魏晋时期那种“天上人”的心态了。虽与黔首名为汉人,但实则灵肉割裂,仿佛异族一般。实际上魏晋时期的华夏,或许是最接近天竺种姓制度的状态。上品士族与下品寒门之间,又何止有四个种姓?至于普通黔首,那就更不被当人看了。若非如此石崇也不会靠着拦道劫掠成为首富,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氏不亡才是没有天理。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五胡乱华都算是给司马晋续了一波寿命。无数豪杰在汉人沦为两脚羊的时代背景下,只能暂且抛开了对司马氏的不满,为华夏延续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