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新生的锐气(4/5)
对太史慈等人以五虎将称之。毕竟这次在魏哲的封赏之中,唯独有他们五人被封重号将军。即便也有其他军中将领被拔擢封赏,可相比于他们五人却还是差了一个级别。早年光武帝称帝之后,曾立云台二十八将。邺城之中的闲人好事者便以此为例,开始对魏军众将开始品评起来。由此可见,汉人取绰号的习惯还真是祖传的。魏哲听说之后也只不过一笑了之,并未与这些闲人较真。于是在这一片纷纷扰扰之中,魏哲的老伙计元骏悄然上任都察院,任中丞。而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从讲武堂挑出屯田一系的学子,然后任命这些人为观察使,巡视魏军治下,纠劾文武官员、辨别冤枉、督察各郡。或许是这段时间魏哲任命的官员太多,一时间竟然没有引起丝毫风浪。与此同时,魏哲则简衣素服来到了知行书院。……话说知行书院的迁来,对于邺城士民来说算是一个惊喜。他们对此甚至比对魏哲还要热情,河北的豪商巨贾更是争相捐钱捐物。毕竟他们又不是士族,可没有那么深厚的家族底蕴。实际上当下确实存在知识垄断的情况,但并未形成什么不可挽回之势。至少私设、书塾的存在,让那些出身寒素的非士族子弟还是有机会接受教育。即便这条路同样存在一定的门槛,可至少不用再比投胎的技术了。在这些人看来,知行书院便属于一条新的上升阶梯。因为无论是书院之中那浩如烟海的书山文海,还是授课的儒宗、大儒,都是以往他们花费多少钱财都没办法接触到的。而河北各地的士族的眼中,对知行书院则又是另一番认识了。要知道“通经致仕”本就是两汉一直倡导的理念。至少……明面上是这么说的。比如洛阳太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射策,根据抽中的提名写出策论,此谓岁课。其中甲科一般会取六十人,授郎中,入宫执戟,秩三百石。至于那些成绩差的太学生,那便需要留校继续苦读。当然,如果太学生在地方上有人脉,也可以让郡守举荐为“孝廉”入仕。若是在洛阳有人脉,三公亦是可以直接征召太学生为属吏。如果一个太学生以上两种人脉都没有还成绩差,也还有第三种办法。那就是讨好太学中的“受业博士”,经博士举荐亦可出仕。掌握五经解释权的十四博士就是这样积累的门生故吏。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汉朝的学阀与世家基本上一回事儿。然而光武时这种人事制度还算公平,但及至中期太学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