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卢植之问【4K】(3/5)
要针对的不是陈纪个人,而是当前的官学。说得再赤裸裸一点,他这是盯上了“释经权”!想到这里,卢植恍惚间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刘秀。毕竟当年光武帝立国之后,也曾经干过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光武帝是将谶纬神学与当时的今文经学融合,形成如今的谶纬经学。自此,儒家圣贤传下来的《五经》就这样被光武帝重新解释。一念至此,卢植终于问出了这些天他一直藏在心底的那句话。只见他神态严肃的看着面前的魏哲,郑重问道:“君欲何为?”实际上自从幕府文武劝进、魏哲进位“魏公”的消息传到书院之后,卢植就一直想问了。曾几何时,他以为魏哲是汉室的救亡之臣。然而随着魏哲建立的功勋越来越大,占领的郡县越来越多,卢植开始沉默了。因为魏哲做的有点太好了,甚至好过头了。这样的臣子他不知道日后天子该如何驾驭,甚至开始不确定像魏哲这样的人杰会不会向长安的小天子俯首称臣,还政汉室。而当他得知魏哲进位“魏公”的消息之后,悬着的心终于死了。为陈纪求情只是托辞,卢植终究还是想亲自问一遍魏哲——君欲何为?对此魏哲来之前倒是早有预料。不过他此刻没有正面回答卢植的问题,而是缓缓走到一旁书架前坐下。“宋忠言吾与民争利,乃小人之举。”“对此……不知卢公如何看待?”话说“义利之辩”也算是儒家……不,是华夏十分古老的辩论话题了。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干脆将义利对立,对梁惠王直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则主张调和义利,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董仲舒则干脆比孟子还极端,直接将义利彻底对立。“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比如宋忠、陈纪这一派的大儒,秉承的就是董仲舒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君子不能言利,一旦言利,非义也!如此一来,官府与民争利,自然是不义之举。他们也正是用这种极端的逻辑,将魏哲扣上了一个“不义”之名。卢植不知魏哲为什么忽然说起这个,但他的境界到底和宋忠等腐儒不同。几乎做到“出将入相”的卢植自然深知世事艰难。于是略作沉吟,他便眼神坚定道:“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由此可见,义在利中。若行义事,自有其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卢植并不认可孟子、董仲舒的“义利对立”的观点。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