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魏门四贤【5K】(1/6)
关于司马懿的问题,其实此前儒家各派早有解读。像魏哲这样先训诂而后释经的做法,在大汉朝也不是先例。但是他对于《大学》之篇的见解,在大汉朝却算是独一份。于是魏哲话音未落,下方便有士子笔走龙蛇的将这段问答记录下来。而司马懿是大家出身,自然知道这种场合一点也马虎不得。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要在后世经传注解中一遍遍的丢人。故此甭管是不是真听懂了,此刻他都做出了一副恍然大悟之状,郑重拜谢。没办法,文人相轻。多问一句,说不定日后就有人在笔记中暗戳戳的讽刺他愚钝了。就在司马懿坐下不久,与他在同一个学舍中的诸葛亮随即起身请教。说起来这两位的年纪也相差不大。司马懿十六岁,诸葛亮十四岁,都是弱冠少年。或许是因为这点,诸葛亮平日里不怎么和兄长诸葛瑾在一起,反而常常与司马懿在一起探讨学问,相互辩经,堪称是书院中的风云人物。由于司马懿娴静寡言,诸葛亮开朗阳光,书院中的好事者便以司马懿为凤,诸葛亮为龙,为两人取了个“卧龙”“凤雏”的名号。师长们听说之后亦是忍不住颔首,即便是偶尔来讲学的管宁都颇为赞同。毕竟一个人的天赋是看得见的,尤其是像诸葛亮这种社稷之才。即便他此刻还没有后世的风采,但依旧是同龄人中最耀眼的那个!卢植、郑玄、蔡邕三人便常常联手教导诸葛亮,恨不能有此亲子!此刻诸葛亮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辜负三老的栽培。在恭敬见礼之后,只见他毫不胆怯的望着魏哲请教道:“先生言《大学》乃圣人之道,但我等凡物……真的能成圣吗?”不得不说,诸葛亮确实不负众人的期许。他的问题直至核心,一针见血,比司马懿更是多了几分胆气!实际上此刻不止是他,一旁的诸多士子、大儒也都在好奇这个问题。他们能理解魏哲对《大学》的看重,毕竟各有所好,可以理解。但是将《大学》直接定义为成圣之道,是不是说的太满了?一时间,众多疑惑的目光都忍不住看向魏哲。然而身处诸多视线焦点的魏哲却一点没有紧张的意思,反而饶有兴致的环视了一圈。当看见卢植三人亦是颇为关心这个问题时,还笑着颔首致意。随后他方在诸葛亮迷茫的眼神之中缓缓开口。不过魏哲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若有一人,其心藏圣人之德;身有圣人之能;亲施圣人之行……如此,可称圣人否?”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