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魏门四贤【5K】(2/6)
一出诸葛亮与其他人都愣住了,不禁凝神思索起来。往日众人总是口称圣贤之道,还真的很少具体定义什么是圣贤。须臾,只见诸葛亮眼神坚定的点头道:“若有这般人物,当为圣人!”对此魏哲倒是一点也不意外,人民朴素的价值观就是这样。如果有一样东西,具有和杯子一样的质感与物理特性,外表和杯子一模一样,并且和杯子具有一样的功能,那么它就是杯子。而魏哲闻言这才正面回答道:“圣凡皆同,不假外求。”“汝等当知,孔子乃是先师,非素王也。”“圣人当年亦是凡体,唯苦修学习方致成圣!”“如此,若我等行圣人之道,自然亦有机会成圣!”这其实也就是今文经和古文经没办法调和的地方。今文经总想把孔子神化,让他彻底成为一个“非人存在”,以此顶礼膜拜。毕竟只有这样,他们那套谶纬经学才能自圆其说。然而今文经的根基在魏哲看来,就是这门学问最大糟粕,也没办法兼容。孔子若“是神非人”,那么儒家学问的上限也就定死了,再也没办法不断进化,毕竟神谕不是知识,是没办法超越的。但如果孔子乃是“先师”,那么后世的儒家弟子都只是学生而已。如此一来,学生努力学子师长传授的知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纯属正常。从这个角度来说,魏哲治学的态度其实比郑玄还要激进。因为他压根就不觉得有“古今融合”必要,甚至觉得此事不容妥协。谶纬经学,流毒无穷,非斩草除根不可,容不得和稀泥。古文经的诞生本就是一种难得进步,必须将腐朽的谶纬经学彻底埋葬。不如此,后世的儒家学问将再也没办法自我革新,自我进化。当儒家无法自我进化之后,其占据主导地位的华夏文明自然也就受其拖累了。而当魏哲斩钉截铁的表示这个态度时,旁听的郑玄忍不住轻叹一声。倒是身侧的卢植忍不住连连点头,只觉得魏哲的观点太合他胃口了。以往卢植觉得魏哲受郑玄影响太重,但现在看来魏哲该是他的弟子才是。要知道卢植的治学态度一直都是主张以古文经学替代谶纬经学,而不是融合。那什么,其实也没办法融合。毕竟谶纬经学根基就是“孔子为素王”,古文经学若是接受那根本也就变了。只不过场中像卢植这样眼界和水平的人没几个,还看不到如此深度。大部分儒生还是在好奇于他们普通人到底该如何成圣,比如诸葛亮便是如此。魏哲闻言则耐心的将《大学》提纲挈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