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顶点小说> 历史军事> 汉官> 第38章:魏门四贤【5K】(3/6)

第38章:魏门四贤【5K】(3/6)

分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个纲领其实很好理解,直白点翻译就是:弘扬高尚的品德、让民众不断进步、让社会保持和善的秩序。但这三点无论哪一条都不是容易做到的。故此在确定“三纲”目标之后,便要以“八目”一步步践行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便可以由“凡”至“圣”,形成一条严密的进阶路径。然而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只是心念一转便意识到关键所在。“不知先生所言“格物致知”何解?”毕竟按照魏哲的解读,“三纲八目”乃是成圣之道,而“格物致知”又是“三纲八目”的开始,那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后世“心学”与“理学”才会围绕这个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朱熹在注解《大学》时,还直接改动原文,补了一段“格物致知章”。——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朱熹倒是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了,但是王阳明却不接受,觉得是篡改本意。毕竟曾子的原本中对格物致知就已经有过解释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认为“格物致知”乃成圣之始。诸葛亮的疑问,其实也正是两人学说的分歧所在。即便是魏哲也是沉吟片刻后,方才一字一句道:“格物是为求知,然致知必需格物,此乃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诸葛亮:“……”有那么一瞬间,诸葛亮甚至有些怀疑自家是不是真像众人夸的那么聪明。毕竟他如果真的那么聪明,为什么只听懂三四分呢?只是他确实不知,他能在这片刻之间就有所领悟已经很了不起了。其他士子,乃至一旁的大儒都是若有所思,但却找不到头绪。幸而诸葛亮没有司马懿那么重的偶像包袱,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再次躬身一礼,颇为惭愧道:“弟子愚鲁,还请先生开释!”魏哲想了想当即换一个角度解释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知道了却做不到,那只能证明你知道的不够多。知道的不够多,其实也就是不知道。正如我们听过很多人生哲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以诸葛亮的智慧也不难理解这句话,略作沉吟便轻轻点了点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