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润物无声(2/3)
透了。实学、实政这两点他算是贯彻的踏踏实实,没有半点偏差。魏哲听罢当即便忍不住颔首道:“此言大善,就如此办理罢,日后皆依此例。”言及此处,魏哲话音微微一顿,想了想又补充道:“待此辈观政归来,吾当亲自问策,辨其优劣,为国择贤!”见魏哲这么一说,国渊等人自然再无异议。不过戏志才的建议也确实让他们有所启发,觉得貌似还是小瞧了“国学”。于是待傍晚散衙之后,国渊等人都忍不住重新拿起《知行录》研究起来。其实论理他们都算是“实学”一派的大臣。只是以往他们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指引,故此大多都是循本心而做。眼下有了实用、实学、实行、实政的明确主张,国渊等人忽然意识到这便是他们以往所遵循的施政纲领,只不过以前并未总结出来,故此在某些事情上一不小心就会无意识的偏移这个原则。……且不说几位参政大臣如何温故而知新。当政事堂的命令下发之后并没有在邺城掀起多大的风浪。不过区区斗食吏而已,没有谁会在意。除了书院有个别士子颇有微词,认为尚书台苛待良才,不知礼贤之道。这也不奇怪,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的,傻鸟自然也不例外。幸而除了个别傻鸟之外,其他书院士子都没有挑三拣四。尤其是那些将《知行录》奉为圭臬的学子,对国学领悟越深就越理解尚书台的安排,一个个不以为苦,反而踌躇满志,准备趁此机会践行所知。用这些人的话来说,这便是他们由凡入圣的第一步!有时候改革就是这样,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轻描淡写的就把事情给办了。反之,若是魏哲郑重其事的颁布法令,昭告四方,表示要推行科举制,那么这件事的阻力反而会大大增加。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诚哉斯言!而就在书院内部议论纷纷之时,魏哲也终于接见了张松。“蜀郡张松,拜见魏公!”初见魏哲,张松便恭恭敬敬的大礼拜倒在地,没有半点倨傲之色。魏哲细细打量了他一眼,终于明白前世曹操为什么会看走眼了。说句老实话,这还真怪不得曹操。当下虽然也以貌取人、注重官员威仪,但对于有才而貌丑的人却很大度。相貌奇古、容貌古拙、有奇人之相等等,便是对此类人的美化。但张松的形象却不仅仅是个头短小,容貌丑陋那么简单。他除了是五短身材之外,还顶着个大脑门、尖脑袋、塌鼻子、大龅牙。这种五官分开来看就已经够丑了,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