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顶点小说> 历史军事> 汉官> 第48章:替天行道(1/3)

第48章:替天行道(1/3)

    张松想不想留在邺城?当然想,张松恨不得现在就投入魏公麾下效力。然而张松更清楚,他留在益州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无论是对魏公,还是对他自己,都是如此。为了功业,张松当场便爽快的接受了魏哲的任命。毕竟《知行邸报》的总编撰也不错了,足矣让他在益州名望大增。若是魏哲真封他个益州刺史,张松还真的未必敢接。不过话又说回来,荀攸能搞出《知行邸报》也算是时运所致。要知道在此之前无论是纸张的产量、成本,还是印刷技术都不成熟。比如当年洛阳就存在大量的抄书人,常年劳累在案牍之间。魏哲在统一辽东五郡之后曾想改善造纸术,为此还专门派人将左伯请来。说来左伯与魏哲还算是半个老乡……这回是真乡党。因为左伯正是东莱掖县人,而此地正是魏哲的祖籍所在。后来先帝封魏哲为不夜县侯时,食邑便在此县。是故当接到魏哲的征辟时,左伯喜出望外,毫不犹豫的便举家迁往辽东。其实就算魏哲不派人来请,当时左伯也准备携家人前往辽东避祸的。只是左伯来到辽东之后魏哲经过一番深谈才发现改善造纸术没那么简单。实际上左伯也是用树皮、麻头、碎布、渔网等原料,采用新工艺所造。由于“左伯纸”光亮整洁,相比于“蔡侯纸”更加适于书写,故此深受当时文人的欢迎,比如蔡邕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也。如果东汉没有灭亡,那么左伯纸逐渐优化技术后或许能彻底淘汰竹简。但是还是那句话,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毕竟在造纸方面魏哲知道还没有左伯多,只能让他自己摸索了。而这一研究就七年,七年里左伯想尽各种办法提高产量、质量都未能如愿。直到魏哲攻下邺城那年,左伯英才终于有了成果,令魏国纸张产量暴涨。至于活字印刷术魏哲一开始觉得简单,结果却卡在油墨上面了。不是晕染,就是无法凝固,要不就是字迹不清晰。从印泥到松墨,辽东匠人不知道尝试了多少种配方,结果依旧不理想。油墨都没有解决,就更别说活字印刷术了。所以《知行邸报》现在用的其实还是雕版印刷术。并且由于油墨的不过关,每次印刷之后纸张都必须晾晒一天才能堆迭。饶是如此这样的效果也令荀攸喜出望外,这才搞出了《知行邸报》。慢点就慢点,反正现在消息传递迟缓,太快了荀攸也没用。所以《知行邸报》三个月一版,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相比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