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互相把对方迷死的师徒俩(5/6)
,回答:咱们若用强,就打,但不能莽,否则会耗空基业。咱们若用怀柔,就去招安,但也不能太过软弱,否则敌人就会蹬鼻子上脸。这看似是个简单的道理。但把《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两相参证,以史证经,轻松破掉了经传之间的矛盾。而后。东莱先生又道:“是以,你我读《春秋》之古经,应行权变之史。之于蛮夷,或开市互易,或德化兼济。子曰:无可无不可也。”这段话,就牵扯到当下时政了。东莱先生看似讲了很多,实则好像又没给出明确答复:那究竟是打,还是接纳呢?打的话怎么打,接纳又该怎么接纳?但其实本质上,应该是当今坐在龙椅上那位,还没彻底做决定。所以东莱先生不能明确给出答案。马秀才听得懵懵懂懂。但这并不代表他什么都没学到,大儒三言两语,破经传矛盾,实在令他心折震撼。他甚至觉得有所感悟,找到了一些精进学业的妙法。这是待在房间里读死书,一辈子都不可能领悟到的。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此马秀才向东莱先生长鞠一躬,激动到甚至哽咽出声:“学生多谢先生教诲!学生多谢先生教诲啊!”周围的百姓们听不懂,但不影响他们纷纷鼓掌叫好。东莱先生人前显圣完毕,矜持点头,余光却忍不住打量崔岘。心想:为师这般表现,不得迷死你?别等了,快来拜师吧乖乖徒弟!说实话,崔岘确实有被迷到。不仅仅是东莱先生这般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的经史互参。更因为他对当下时政的老辣看法,对圣上心意的揣摩,对大梁王朝国力、国策的了然于胸。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话自然是假的。否则马秀才不至于问出一个问题,东莱先生就知道,这题不是他能问出来的。崔岘若是待在这个小小的南阳城里,跟着吴夫子,或者别的夫子学习,学上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有东莱先生指点一番,来的有用。读四书五经只是学习的工具。最终,他是要走科举仕途,步入官场的!而进入科考考场那一刻,就注定了,你不仅仅要会学习。还得从四书五经当中,洞察圣心,钻研时政。所以拜师,不仅仅是为了有个后台。他还可以是你科举功名路、乃至人生路上的领航者。反之。带着一个天资聪颖的徒弟上路,同样是大儒老师百般渴求的人生幸事。因为一身学识与抱负,总要有人来传承衣钵。这对天生相适配的师徒,站在巷子里,互相对视,惺惺相惜。双方